平水行跡繪周凱









傅聞
西晉初年,溫州先賢周凱平治水土,以治理三江(甌江、飛云江、鰲江)各大水系以及沿海灘涂岸線為抓手,開辟拓展古溫州沿海平原,使之成為人類宜居的地方,打開了溫州文明進步、歷史發展的宏大格局,其人堪稱溫州水利的開山鼻祖。周凱采用“塘”“河”組合的先進御潮技術,在東南沿海地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并一直沿用至今,成為溫州水利歷史文明的標榜。
日前,由我市畫家陳云與甘肅畫家田曉峰、呂龍章合作繪圖,我市水利部門單國方、林立謹、鄭麗蕓、林元灝配文,一組《平水行跡》以連環畫的形式,通過適當的故事演義,生動展現了周凱可歌可泣的一生歷程,被陳列在去年開放的蒼南(玉蒼山)旅游集散中心周凱紀念館里,引來不少游客駐足點贊。
該系列一共九圖,按照順序,配文分別是《躬耕故里,侍奉父母》:周凱,字公武,西晉臨?M陽(今蒼南橋墩)人,約生于三國東吳永安四年(261)。家雖貧,躬耕以養父母。其人生而雄偉,身長八尺余,善擊劍,能左右射,博文而強記。娶妻林氏。
《潮鹵肆虐,民生維艱》:據史料記載,周凱所處年代,臨?ぶ蜗掠缹(今溫州市區等地)、安固(今瑞安等地)、橫陽(今平陽、蒼南等地)三邑,靠山臨海,由于缺乏水利工程屏障,蓄不住水,擋不住潮,常干旱又常洪澇,強潮漲落,侵蝕陸域,海濱平原不能耕作,加之夏秋兩季臺風災害頻繁,當地文明落后、民生維艱。
《結伴陸機,游學帝都》:西晉太康十年(289),周凱會同陸機兄弟遠赴洛陽游學,投入太常張華門下,尋求施展才華的機遇!吨嗡砟,初步形成》:其時,帝都洛陽歷經“太康之治”,已然經濟繁華、人文鼎盛。三張、二陸、兩潘、一左等金谷二十四友常常聚會,談經論道,周凱融匯其中,學識暴漲。更有洛陽黃泛之地,是治水學識交流的地方。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,周凱對家鄉水患有了更多的思考。
《目睹風波,思潮起伏》:太熙元年(290),惠帝登基,然弱智而不能任事,皇后賈南風強悍篡權。周凱目睹宮廷內斗,派系紛爭,更見卑躬屈膝以求政治上發達的眾生相,逐漸失去了在政治上施展才華的信心,但卻堅定了他建設家鄉的信念!缎南倒世,婉拒為官》:張華愛才,舉薦周凱為官,但周凱一來辨識晉室將亂,二來惦記家鄉苦難,婉言謝絕張華好意,告別洛陽眾友,毅然返回家鄉。
《諫言邑長,治水策略》:回到家鄉后,面對家鄉貧窮落后,對比帝都繁花似錦,周凱領悟一個道理:只有讓居住山上的人搬遷到平原聚居,才能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發展。于是周凱實地勘察各處地形,結合游學所獲,向邑長提出上疏眾流,下御潮鹵,治理開拓沿海平原的建議!锻诤又,開辟境土》:在邑長支持之下,周凱率領古溫州各地百姓,充分考慮御潮、排澇、抗旱、越浪以及交通航運等諸多需要,連接海岸“散塘”,構筑抵御海潮侵蝕的統一屏障;取土筑塘形成溫瑞塘河、瑞平塘河,引導洪峰澇水,排泄永寧、安固、橫陽三江,最終注向東海。歷時十年,水旱災害得以緩解,海岸線得以穩固,內河航運得以發達,溫州沿海平原由此成為人類宜居的地方。此時北方發生“八王之亂”,大量士族“衣冠南渡”,周凱率領開拓的溫州沿海平原開始承載急劇增多的人口,迎來人文薈萃、經濟發展的可喜局面。
《抗擊風災,英勇獻身》:永康元年(300),一場臺風襲擊古溫州沿海,周凱奮勇當先,不顧個人安危,與“颶風海溢”搏擊,最終獻出生命。但因為他治理三江打下的基礎,東晉太寧元年(323),永嘉郡從臨?の龀,單獨設置!逗胫螠刂莞尽酚涊d:甌郡三江……至晉橫山周公乃疏鑿而通之。于是潮汐有節,境土始辟,生齒日蕃,遂改邑為郡焉。